育“纯洁体育”之苗 打造有温度的“防护盾”——《兴奋剂管制工作中的未成年运动员权益保护工作指南(试行)》出台

2025-07-24

2025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正式印发《兴奋剂管制工作中的未成年运动员权益保护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首次系统性搭建了未成年运动员兴奋剂管制全链条保护体系,为未成年运动员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盾”,这是中国反兴奋剂工作进一步落实“以运动员为中心”的重要举措。

保“未”护全程:聚焦重点领域 细化保护措施

《指南》依据《世界反兴奋剂条例》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聚焦兴奋剂检查、结果管理、隐私保护等未成年权益保护重点领域。“这不是简单的规则调整,而是一次理念革新。”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体育法研究所姜涛副教授评价道,“《指南》的出台意味着将‘运动员最大利益原则’真正落到了细节处。”

在调查环节,《指南》强调要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感,不仅会充分考虑其学习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及社会交往等诸多信息,采取“定制化谈话”的方式,也会重点关注谈话现场的环境、本人情绪的变化等因素,避免造成心理伤害。

作为世界反兴奋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国际标准》强调运动员第一次获得反兴奋剂体验应该是通过教育而不是兴奋剂管制,此次《指南》也凸显了这样的理念。例如兴奋剂检查官在通知未成年运动员后,会首先询问其是否接受过反兴奋剂教育,如没有,则检查官需要向未成年运动员进行详细的权利义务、检查程序的介绍,为兴奋剂检查过程留出“缓冲空间”。

在结果管理领域,兴奋剂违规案件的处理过程往往十分复杂,通常需要经历阳性通知、提交解释说明材料、指控、听证等程序,而未成年运动员因其阅历和心理等原因,在遇到相关案件时,会面临较成年运动员更大的压力。针对此类现实情况,《指南》在结果管理环节建立起“三重防护”机制:审核证据时依据规定适度放宽证据标准;免除缺乏经济来源的未成年运动员的经济处罚,强化对辅助人员追责;配备听证法律援助,避免形成“孤军奋战”的局面。

此外,在隐私保护方面,《指南》中也有关于未成年运动员个人信息处理和实施违规信息非强制公开的规则,以全方位保障未成年运动员的合法权益。

保“未”聚合力:构建协同机制 共同举起防护盾

《指南》建立了一套未成年运动员保护协同机制——反兴奋剂中心作为“中枢大脑”运筹帷幄,省级反兴奋剂机构化身“先锋战队”精准出击,一线反兴奋剂工作人员则成为“专业护卫”温情守护。反兴奋剂中心还特别配备了有相关领域背景的“纯洁体育教育讲师”,用生动的语言和适龄化的教学风格让未成年运动员权益保护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同时,组建了具有法律、心理等背景的“智囊天团”,为未成年运动员本人和监护人提高权益保护意识和能力提供专业支持,筑牢未成年运动员权益保护的防线,从未成年人保护的角度助力体育事业在纯净健康的环境中蓬勃发展。

保“未”显担当:履行国际责任 提供中国方案

《指南》的印发体现了我国对未成年运动员权益保护的高度重视,积极回应了《世界反兴奋剂条例》里关于受保护人群权利保障的规定,标志着我国反兴奋剂治理体系向精细化方向迈进。同时,这也是我国履行国际责任、推动全球反兴奋剂治理体系完善的重要举措。

下一步,反兴奋剂中心将联合各省反兴奋剂机构,推动《指南》落地实施,并出台政策解读、未成年保护宣教物料等配套资源,确保未成年运动员在纯洁、公平、安全的环境中参与体育竞赛,为全球反兴奋剂事业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联系我们
回到顶部图片